6月30日金股配资网,湖北省出台《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服务国有“三资”管理改革试点方案》,锚定“国有资源资产化、国有资产证券化、国有资金杠杆化”三大目标。这一新政的核心价值,在于系统构建“资源确权—资产显化—资本流动”的转化机制,将长期闲置低效的土地要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,其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示范意义。
资源资产化是激活沉睡要素的首要前提。大量国有企业存量土地因历史遗留问题与制度障碍,长期处于产权不清、价值隐匿状态。湖北改革直击痛点,通过建立全省统一土地数据库实现精准测绘与登记造册,为土地资源颁发法律“身份证”。针对城镇开发边界内符合规划但手续不全的土地,开辟依现状补办手续的确权通道,彻底解决“有地无证”的历史积弊。同步破除增值限制,工业用地扩容增效不再增收土地价款,大幅放宽厂房兼容功能比例进一步放宽。这些举措实质是赋予土地资源清晰的法律身份和市场价值,使其从“模糊的存在”跃升为可计量、可交易的标准化资产,奠定要素流动的产权基础。
资产证券化是撬动资本活水的核心杠杆。当土地完成确权显化为账面资产后,湖北方案创新运用现代金融工具打通转化瓶颈。对交通、能源等基础设施类资产,明确支持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(REITs),将沉淀的重资产转化为可公开交易的标准化金融产品。对产业类土地,则鼓励采用作价出资(入股)方式,使土地权益转化为企业股权或证券。这些金融化手段破除实物资产流动性差的固有属性,通过证券化赋予其金融资产的灵活性与增值潜力。据估算,湖北符合盘活条件的约50万亩土地,通过证券化等途径可支撑近2000亿元融资规模,为重大项目建设注入强劲资本动力。
资金杠杆化是释放乘数效应的关键环节。土地资本一旦被激活,便能通过杠杆效应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。显化的土地资产价值直接改善国企资产负债表,降低负债率释放信贷空间,提升企业市场化融资能力。回收的国有资本被精准导向新兴产业培育、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关键领域,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同时,产生显著产业带动效应。更重要的是,资本赋能催生创新发展模式——高速公路服务区引入光伏发电实现能源自给,沿线布局交旅融合与绿色经济产业,正是资本杠杆撬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,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赢。
湖北改革的深层突破在于构建了协同发力新生态。政府角色向“服务者”转变,通过清理政策障碍、优化审批流程为改革扫清路障;企业被赋予创新自主权,积极探索作价入股、证券化等新模式;金融机构在清晰产权保障和稳定收益预期下增强投资意愿。这种多方共赢机制,正是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功的根本保障。2023年全省盘活省属及武汉市属企业土地30.47万亩、新增资产价值约600亿元的成效,充分证明“存量资产是没擦亮的金子”。
湖北“三资”改革以土地为支点,撬动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变资本的转化链条,其制度创新远超地域范畴。随着更多沉睡土地被制度创新唤醒,转化为奔腾的资本活水,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,在神州大地书写资源高效配置、经济活力迸发的新篇章。
稿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作者:许雄琛(武汉市江汉区“西北湖学社”网评团队、区委组织部)
责编:袁莉莉【责任编辑:伍佳佳】金股配资网
广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